“蛇口之父”
袁庚,原名欧阳汝山,1917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少年时期,他接受进步思想,追求革命真理,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过东江纵队侦查科长,辗转了东江两岸、港九地区、海陆丰地区、珠江口沿海岛屿、山东烟台等地,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解放战争时期任炮兵团长,参加过解放宝安战斗,解放后先后在中国驻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使馆当武官,为抗日胜利、万隆会议、破获刘少奇“湘江案”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78年6月,袁庚被交通部党组委派赴港参与招商局的领导工作。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务实的开拓精神驱使他开始探索中国改革开放之路。同年10月,袁庚起草的《关于充分利用香港招商局问题的请示》,上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并很快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
1978年10月,袁庚同志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全面主持招商局工作,成为招商局历史上的第29代“掌门人”。也是在这一年,他向中央建议,在深圳宝安设立蛇口工业区。从此,他开始在大幕渐起的改革开放中鼎立潮头。
1979年7月2日,蛇口工业区基础设施正式破土动工,开始炸山填海。这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那时一片荒芜、荆棘丛生的蛇口,成了第一个打开国门、对外开放的地区。而袁庚也被誉为“蛇口之父”,成为蛇口一代创业者的精神领袖。
袁庚任蛇口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执掌蛇口期间,他披荆斩棘,在计划经济体制还占据着垄断地位背景下,袁庚“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带领广大的创业者,勇闯禁区,在蛇口工业区开展全面的改革探索。
他突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打碎“大锅饭”,引入市场经济,从1979到1984,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推出了“超产奖励制度”、“工程招标制度”、“住房商品化”、“干部聘任制”、“工资改革”等国内首开先河的改革举措;提出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口号,更是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他引领的民主直选、民主监督、言论自由,对于文革后沉寂的中国社会犹如一声惊雷。在以袁庚为代表的一代改革志士的努力下,蛇口迅速崛起,到1989年,蛇口已由昔日荒芜落后的小渔村发展为一个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海滨城区。
袁庚主持的招商局,在蛇口、香港及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大展宏图,让这家百年企业走向另一个高峰。除了开发蛇口工业区,招商局集团还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南山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并先后创办了中国大陆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倡导成立了中国大陆第一家由企业合股兴办的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他主政的14年,让招商局的资产增长了150多倍,从1.3亿元增至200亿元。
“四分钱惊动中南海” 拉开改革开放大幕
1917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宝安县的袁庚原名欧阳汝山,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真正让他为国人乃至全球所知晓的,是1979年深圳蛇口工业区的诞生。第二年3月,袁庚出任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
30多年后,人们感叹:蛇口工业区是“中国特色的经济特区雏形”,蛇口工业区“炸山填海”的一炮,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山炮”。
“四分钱惊动中南海”,就是这样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改革故事。在建设初期,蛇口工业区启动的第一个工程项目是建造600米的顺岸码头。为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加快工程进度,袁庚制定了用于装载的运斗车“每超一车奖励4分钱”的制度,工人积极性高涨。4个月后,第一期工程比原计划整整提前1个月完工。但是,这个行之有效的奖励办法,却被视为滥发奖金被勒令停止。
无奈之际,袁庚只好请新华社记者写了一份情况报告。这一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
正是从“四分钱”起步,袁庚主政下的蛇口在短短数年间,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风云大幕。从打破大锅饭到招商引资,从住房商品化再到全国人才招聘,在1979到1984的几年中,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而这些“第一”也多数沉淀成为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常态。
在他接手的时候,蛇口还只是不足千人的小镇,而到他离休的1993年,“蛇口模式”已经闻名全球。2004年,袁庚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当年没把蛇口工业区“划得更大一些”,感叹自己当年思想不够解放。但历史表明,仅仅这2.14平方公里就足以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崭新姿态。
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2013年,在改革开放35周年之际,有网络发起评选“35年来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在众多网民的投票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始终位居前列。
袁庚“发明创造”的这十二个字,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事实上,对时间和效率的阐释,只是袁庚改革“金句”最出名的一句。在他大刀阔斧的蛇口改革中,许多关于管理的实践经验及理念沿用至今:他主张按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他主张干部应该能上能下,能官能民……他主导的改革,形成了新的时间观念、竞争观念、市场观念、契约观念、绩效观念和职业道德观念等,成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精神力量。
缔造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
在袁庚辞世之际,由他缔造的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已经成长为叱咤市场风云的国企巨头。
1986年袁庚提出引入竞争机制,由蛇口工业区负责、不要国家投资创立一个商业银行的设想。1987年4月8日,在蛇口工业区内部结算中心的基础上,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招商银行正式成立。随着经济的增长,袁庚认为发展保险业已成为一种迫切需求。1988年5月27日,新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在蛇口开业。
二十多年过去,招行从当初只有1亿元资本金的小银行,发展成为资本净额超过3600亿、资产总额超过4.7万亿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跻身全球前100家大银行之列。平安保险至今已经发展成为金融保险、银行、投资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的整合、紧密、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
创立“第二蛇口”——漳州开发区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峡两岸开始了经济性、事务性的商谈和政治对话。历史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打破尘封已久的坚冰,为近在咫尺的海峡两岸开辟一片交流交往的新天地。1991年11月,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74岁高龄的袁庚肩负着开拓促进对台“三通”口岸的使命,从宁波沿着千里海岸线一路南行,寻找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
是年,袁庚坐着小渔船,踏上了漳州港尾屿仔尾的土地。沿着小渔村呈带状形的港湾走,面对着厦门湾北岸厦门特区的高楼大厦林立,而南岸还是一片荒山坡岭、乱石浅滩,不禁让他联想到了十多年前站在深圳南头半岛遥望香港的情景。这位饱经风霜、务实精干的老人,站在南炮台上眺望对岸的厦门岛,感慨万千:“漳州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同处一个厦门湾,同在九龙江出海口,北岸厦门高楼林立,灯火辉煌,南岸却荒凉沉寂,沉睡千年。其实,这是一颗尘封雾锁的明珠,一旦放出光芒,将照耀东南海疆。”
厦门湾南岸的这块荒凉沉寂之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北与厦门一水之隔,位居上海、高雄、香港三大港口之间,有条件发展成国际货物中转港;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具备了建设对台“三通”口岸的人文和地理优势;西、南两面背靠的广袤腹地,与28公里岸线唇齿相依,其中-8米以下深水岸线长达12公里,假以时日,亿吨大港将不是梦想。袁庚的“蓝图”为开发区这片热土播撒了创业的种子。
1992年10月15日,距离考察后不到一年时间,招商局中银漳州经济开发区有限公司合同签字仪式在蛇口明华国际会议中心举行。1992年12月28日,开发区举行隆重的开工奠基仪式。复制蛇口模式的漳州开发区正式成立。为坚定开发信心,袁庚出任漳州开发区第一任董事长,管委会主任。
在袁庚及老一辈招商人的带领下,一批最初的创业者聚集在此,开启了充满理想与憧憬的创业历程。他们安营扎寨于历经百年沧桑的南炮台,克服缺水少电、无办公房等种种困难,喝着苦涩的水,开始了白天闻炮声、夜点小煤灯的生活。他们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精神,以“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实干作风,拉开了福建史上最大规模的开山填海工程。创办以来,漳州开发区以1.5亿元启动资金开始了移山填海、修路建港。1993年,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漳州开发区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到位,开始行动:浮宫至打石坑的疏港公路,动手征地拆迁,疏港工人冒着春寒料峭挖泥疏道;3.5万吨泊位码头,动工兴建,准备第二年投入营运;首期4平方公里的平整土地全部铺开,一月份已完成土方量10万立方米……
1993年2月23日,全国政协副主席谷牧及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鑫、副主席邹尔均等在漳州考察期间,专题听取了开发区基本情况及工作进展的汇报。当听到招商局集团占开发区50%股份,并负责经营管理,袁庚出任董事长时,谷牧高兴的说:“你们能把袁庚都请来,说明这个地方的发展前景与工作进展都是很好的。”
历经25年的建设发展,秉承“投资者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的服务理念,漳州开发区大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为中外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同时,漳州开发区积极创新制度,推出了一系列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措施,积极推进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努力使创业者和投资者们感受业在、家在、情在。
25年弹指一挥间,如今的漳州开发区是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现代化的港口已成为引领漳州港口经济发展的龙头;一个与港口相配套的临港产业群正打造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一座绿色宜居、民生幸福的新港城如画卷般展开,让厦门湾南岸成为极具生机和活力的热土。站在新的起点上,漳州开发区将继承和弘扬袁庚的创新精神,继续砥砺奋进,围绕“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战略,积极打造五大百亿产业集群,为早日建成“花园式、智慧化、产业兴、人气旺”宜居宜业的滨海生态智慧新市镇而努力奋斗。(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