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我们的新时代】许源福:仁心惠百姓 家风育子孙

【我们的新时代】许源福:仁心惠百姓 家风育子孙

发布时间:2018-10-16

  

  晚上9点,大径社区许厝的许源福卫生所里依然有不少病人在排队等待,74岁的村医许源福正在为一位面露苦色、萎靡不振的大娘看诊,听诊、把脉、查看咽喉、按压腹部,细细询问过饮食问题和排泄问题,许源福判断大娘得的是轻微十二指肠炎。开完处方后,核价、收费、拿药,余下的事由许源福的大儿子许毅强做。

 

  诊所虽小,“五脏俱全”,旧物件的摆放仿佛时光倒流。老旧发黄的墙壁,久经磨损显得滑颇的问诊桌,布满岁月划痕深沉的木质药柜,仿佛在讲述着这个家庭五十年来从一位“赤脚医生”到一对父子医生,从普通的七口之家到相敬相爱的文明大家庭的故事。

  

弃教从医 救死扶伤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径社区还是个山多地少、荒凉靠海的农村,群众生活普遍困难,缺医少药,加上交通不便,看病找不到医生是常有的事。许源福自幼对医学就有极大的兴趣,196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学校当一名老师。那年父母生病,面临着无医可看的艰难境地,刚好村里来了个赤脚医生,他便每天下班跑去跟他学习一些基础的医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许源福日益坚定学医的决心,便放弃分配的教师工作,并于1965年到龙溪卫校进修医学,自此,救死扶伤便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执着追求。

 

  1968年,国家号召青年要奔向农村第一线,许源福积极响应号召,毅然签下申请书,成为大径社区的一名平凡的乡村医生,并开始扎根农村行医的生活。从医的五十多年里,节假日一词从来就没有在他的生活中出现。一通焦灼的电话、一阵急切的敲门,都是出发信号,无论酷暑严寒、子夜时分,他总是义无反顾,第一时间出现在需要他的病人面前。

 

  1992年的一天夜里,陈美英在家里晕倒,家里的老人没有基础的医学常识,只是根据经验判定她病重无法治疗,已经开始准备“后事”了。陈美英的姑丈抱着一丝希望从邱厝一路跑到许厝请许源福。听到病人家属的描述后,许源福判断可能是因为过度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导致供血不足及缺氧造成的晕厥,他马上收拾药箱赶往病人家中,经过一番察看诊断,发现病人还有生命迹象,他立即动员家属将病人送到市医院进行抢救。今年的陈美英已经80岁,回忆起当年的事,她的儿子激动的心情依然难以平复:“许医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如果没有许医生的及时诊断,我妈的命早没了。”五十多年来,每次生病,许源福都亲自来治疗,无论远近,随叫随到。时间就是生命,许源福除了和时间赛跑,从鬼门关救回一个又一个的病人,还向群众传授许多预防疾病的知识和突发疾病的急救措施,普及医学常识。

 

  许源福不仅成为陈美英的“私人医生”,也是村里人的私人医生。有一次他到晚上九点多结束问诊,刚坐下来吃了一天里的第二顿饭,村里的许大姐上气不接下气地跑进门,“许医生、许医生,快!我妈突然全身抽搐。”他立马放下碗筷,直接拎起药箱就走。这对许源福来说已经是常事,只要哪家小孩子半夜突然发烧,父母抱着孩子来敲门,不管多晚都能得到及时救治。

 

  走在许厝的大街小巷,无人不知许医生,无人不识许源福。 从早上七点到晚上九点,有时候一天的会诊量能达到七八十个,水都顾不上喝一口,这让已尽古稀之年的许源福有点吃不消,谈起是否要退休,他笑说:“只要群众还需要我一天,我就不退休,继续工作着”。这是许源福当初对自己、对群众的一份承诺。

  

子承父业 坚守初心

 

  邻居许先生亲切地称许源福为许伯伯,自打记事起每次生病都是许源福诊治的,“小时候家里穷,许伯伯老是不收我的医药费,去医院太远了,诊所近,医术又好。家里小孩发烧感冒就抱过来诊所看看,一来是省去医院排队挂号的麻烦,二来我们都信得过许医生。”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设备的研发,许源福的观念也发生巨大变化。“以前医疗条件差,医生少,但现在开发区不比当年,开发区第一医院都盖起来,引进许多先进医学设备,有权威的专家医生看诊,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生病找不到医生。但是有些病以前很常见,现在基本上绝迹了,那些年轻医生不认识,我凭着多年的经验还能诊治,也为百姓图个方便,超出自己诊治能力,我就让他们转去大医院”。

 

  随着许源福的年纪越来越大,诊所也面临着该何去何从的选择。他曾想过等自己老了就把诊所关了,可是关了以后群众就少了一个看病的地方。父亲心系乡亲、为民奉献的举动和对现实的纠结深深落在大儿子许毅强的眼里,从小村里人都知道许毅强是许源福的儿子,对父亲的尊敬和身为儿子的自豪感陪伴着他的成长,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他。“诊所不能就这样关掉,这是我爸的心血。我爸常说,医生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救死扶伤,真切地帮助别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作为长子,他也想和父亲一样帮助别人,用一腔热血奉献自己,将父亲这份初心延续下去。

 

  为了帮父亲分担工作,许毅强开始踏上漫长的学医之路,先在港尾医院实习,了解看诊流程,掌握各科室的基本情况,帮忙照顾病人,后来考上卫校,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父亲时常挂在口碑的一句话,许毅强也时刻以父亲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一有空闲,许源福父子就翻看医书、研究病例,讨论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

 

  如今,村里又多了一位许医生。父子俩也以崇高的医德、良好的医术、踏实的作风赢得了百姓的称赞,赢得了卫生部门的认可,多次被评为优秀乡村医生。

  

良善家风 美德传承

 

  人人都知大径社区不仅有一位悬壶济世的许医生,还有一个相敬相爱的文明家庭。走进许家,古朴的石砖围墙,布满裂纹的红砖地板,家具古旧,墙上的老照片和新照片穿插一起,一切布置与主人的生活习惯有着莫大的关系。盛夏的午后,许源福穿着件陈旧的背心,笑着谈起他的家庭,“我们家家教很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有忆苦思甜的精神,做个有良心、有道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许源福有五个子女,如今已各自组建家庭,每逢周末就会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十分和睦。对于五个孩子的成长,许源福表示很欣慰,那年代物质匮乏,经常吃不饱,除了诊所微薄的收入和妻子王祝华教书十几块钱的补贴,还要上山下海干活补贴家用。父母的点滴辛苦,孩子都看在眼里,“五个孩子从小到大没打过架,哥哥带妹妹,姐姐带弟弟”,有好吃一块分享,有活一起干,都说贫苦孩子早当家,为了让父亲无后顾之忧,五个子女从小就会帮忙干活。周六日,五个孩子就背着个小竹篓,手拉手走到村子另一头山上拾柴火,有时帮忙去海边捡贝类。

 

  许源福从不打骂孩子,甚少对孩子红脸,时常在饭桌上谆谆教育子女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直到现在许家依然同吃一锅饭,同花一袋钱,晚辈对长辈尊敬、孝顺,长辈对晚辈爱护,妯娌之间、姑嫂之间关系十分亲近。家中年龄最小的许毅斌从小就被哥哥姐姐照顾着,对此感触颇深,“印象中我爸我妈很少吵架,基本会坐下来商量,家里一直都和和气气的,村里人常说我妈和大嫂像姐妹,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妈妈身体不太好,不方便出行,爸爸忙着诊所的事,我们这些弟弟妹妹结婚基本是我大嫂打理操办的。”

 

  作为一名医者,许源福深知知识的重要性,他特别注重子女的学业,坚持供五个孩子读书上学,省吃俭用为孩子购买课外书籍。每天放学后必须回家,五个孩子就围在一张大桌子上写作业,不管再忙,许源福一定会检查每个孩子的作业,并督促他们读书。“读书能改变命运,知识可以造福社会,我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学以致用,做个有用的人。”许源福心态、意志、教养、价值观、生活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积攒成子女们人生中无形的财富。

 

  而今,开发区已是高楼崛起,道路通畅,旧貌换新颜,许源福家中悬挂的大合照年年更新,照片上的人在长大、变老、增加,岁月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痕迹,笑容却从未消失,故事也从未停下谱写。数年如一日的耳濡目染,和睦、奉献的家风熏陶,许源福的子女们将这笔精神财富代代相传,构筑了一个个新的家庭。

 

  马伯庸写下这样一句话,“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是一件上好的古董”。家风无质,古董有形,却慢慢融入每一个后代的骨血里,成为家族成员之间的精神纽带,指引着他们人生的方向。在许源福诊所的大门上,我们看到一幅写着“民心但求不老仙龄,利人全凭妙手回春”的对联。对联写于几十年前,开头“利民”二字源于许源福行医后取名“利民诊所”,这是许源福几十年坚守村医岗位的初衷,也是其良善家风的真实写照。(方洁莹)

 

 

 

 

 

招商局集团网站群

股东单位网站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