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贺丽娜:闽南社区里的东北媳妇儿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贺丽娜:闽南社区里的东北媳妇儿

漳州开发区
发布时间:2019-09-19

  6月的漳州开发区,气温早已蹿升至35摄氏度,石坑社区居委会的贺丽娜还顶着大太阳穿梭于社区的大街小巷内,张贴最新的宣传海报。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和瞬间拉近距离的笑容,让她在这个闽南小城里显得格外突出。

初来乍到 东北大妞在闽南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妞,21岁以前贺丽娜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哈尔滨,油脂加工技术专业的她毕业以后便进入当地油厂工作。彼时的漳州开发区发展刚刚起步,正是一片新兴的创业热土,油厂决定要在此设立分部,本着“年轻就该多闯荡”的心,贺丽娜把心一横就来到了这座遥远的滨海小城。

  2002年的漳州开发区,小渔村里依然错落着许多山头,贺丽娜和同事们想出门购置日常用品,都得结伴翻过一座山才能找到商店。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语言不通产生的距离感,无形中给这帮外来子弟竖起了一座高墙,被坐地起价、一物两卖的事例常有。所幸的是同事当中有一位当地人小傅,总是不辞辛劳地陪他们走山路、做向导,还帮着“砍价”,这份漳州港人的热情和友善渐渐感染了她,后来小傅便成为了贺丽娜的老公。

  其实从加入油厂到嫁给小傅,中间还间隔了4年,贺丽娜离开油厂后又前往四川、沈阳等地工作,“再回来的时候,当年那些山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竖起的高楼,我差点都认不出来了!”在外兜兜转转了一圈又回到最初的地方,贺丽娜表示之所以选择留下来,也是因为亲眼见证了开发区这几年的变化,让她看到了这座小城未来的希望,也坚定了她想要在这里打拼一番事业的心。

  既然留下来,就要真正地融入进来,于是贺丽娜开始自学闽南语,十年前的语言学习工具没有现在那么多,她就抱着一本《闽南语入门》死啃,每天广播的“学讲闽南语”更是一次都舍不得落下。纸上学来终觉浅,待掌握了一番基础用语以后,她就开始尝试和身边的人用闽南语沟通。一次饭桌上,贺丽娜误将闽南语中“茄子”的发音读成了“桥”,引得一旁还在上幼儿园的侄女哄堂大笑,“太尴尬了!那次以后我再也不敢随便说闽南语了!”说到学闽南语中遇到最大的困难,贺丽娜觉得还是羞于开口,平时性格爽朗的东北大妞偏偏就栽在了这条道上。

万能替补 唱歌主持样样精通

  闽南语这条路走不通,贺丽娜依然没有放弃融入漳州港的想法,当时的她虽然还在台资企业工作,但只要一有空,就会跟着社区的工作人员一起做志愿服务。石坑社区文化活动多样,腰鼓队、广场舞队、大鼓凉伞队等民间表演队伍众多,但作为外来媳妇,不熟悉当地特色,很难有机会成为正式的一员,为此贺丽娜常常穿梭于各个队伍之间,充当万能的替补。“哪里缺人,哪里就有我!”不论是表演还是做义工,只要社区需要帮助,哪怕是请假,贺丽娜也会前来帮忙。

  社区演出缺主持人时,第一个想起的便是贺丽娜。社区文艺汇演是她主持的第一个活动,最初从工作人员那听到要主持的消息时,没有任何主持经验的贺丽娜有点发懵:“我还能去做主持?不过转念一想,为什么不试试呢?或许自己真的就喜欢上了主持了呢?”

  水不试不知深浅,那次活动的主持效果很好,前一晚还在因为没有礼服和主持稿而发愁的贺丽娜,一到正式演出现场瞬间得心应手,从第一天的乐器表演,到最后一天的舞蹈表演,生性活泼的她都能充分调动观众的热情,每个环节的串词风趣幽默,又不失活动的庄重。通过这次活动,贺丽娜的“主持人”形象被大家深深记住,深受社区百姓的好评,“早就该让丽娜来主持了,这天赋不用可惜了!”石坑社区的“大家长”陈元财感慨道,贺丽娜的主持风格亲民且接地气,很合社区老百姓的胃口,从此以后主持变成了她的家常便饭。

服务社区 百姓心中的“自家人”

  2017年,贺丽娜辞去台资企业的工作,在居民的支持下,正式成为石坑社区居委会一员。参与社区工作的这段时间里,入户走访成了贺丽娜隔三差五的必修课,居民有事找社区,她一定竭尽所能,努力让居民满意。

  石坑社区老人居多,闽南语是主要语言,这种情况让她意识到,想和群众打成一片必须得下大功夫。于是,贺丽娜放下心结,开始在工作中利用一切机会和群众“套近乎”,经常与他们拉家常,生活中不管是买菜还是和家人交流,也尽量用闽南语。两年下来,贺丽娜的闽南语越讲越流利,基本可以实现和老人们无障碍沟通了,虽然偶尔还是会闹些笑话,但这还能起到调节气氛的作用,社区老人们都把她当自己的“亲媳妇儿”一样,她也不再畏缩了。

  一次入户摸底,让贺丽娜认识了林结治阿姨。86岁的林阿姨是一位患有眼疾的独居老人,由于老人视力丧失,屋内连盏灯都没有,房间潮湿昏暗,老人家睡觉的床板都快塌了。看到这样的场景,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帮阿姨改变现状,让她有一个舒舒服服的居住空间。

  回到社区,贺丽娜当即联系了社区助老员林素宝,让她帮忙照料林阿姨,并在与家属沟通后为老人装上电灯。灯的问题解决了,床铺又成了一个大难题,贺丽娜找来林阿姨的儿子,希望他能为老人换个新床,已年过六十的刘必华心里虽记挂着母亲,却也没有能力为其更换,助老行动一下子陷入僵局。

  换床的事就这样搁置下来,半年过去,眼见林阿姨家的床越来越松散,贺丽娜彻底坐不住了:“照顾老人也是我们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我们得让老人真正感觉到社区的归属感,不能只是走走形式!”为了实现自己的诺言,贺丽娜开始联系石坑社区志愿者团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老人筹钱购置了一张新床,“当时阿姨坐在新床上可高兴了,不停地抚摸着床铺,就像个小孩子一样。”看到老人家的脸上终于浮现出笑容,贺丽娜这才感到些许宽慰。

  除了入户走访、文化宣传,贺丽娜平时做的最多的工作便是活动策划,每一个社区活动她都亲力亲为。她说:“我们要了解居民到底想要什么,要组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说白了,陪着他们、带着他们玩,这才是丰富他们的生活。”七一将至,贺丽娜计划组织社区的老人们前往开发区光影艺术馆、创业馆、南炮台等地参观,在丰富老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居住了几十年的这片热土。下一步,还将策划“扫盲课堂”“闽南学堂”等活动,邀请专业老师进行语文、芗剧、民乐教学,让社区百姓“活到老,学到老”。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者是百姓与政府连接的纽带,就像是圆规的那根针,必须实实在在扎根社区,牢牢地联系好居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为社区、为居民绘制出一个完整的圆,创造居民群众邻里之间的幸福家园。正是因为有很多像贺丽娜这样的社工,这样的责任感,这样的一份情,才让漳州开发区各个社区的老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老有所依。(林依妮/ 文 许小燕 林依妮/图)

招商局集团网站群

股东单位网站群

友情链接